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

原来我是这样的?----我的莱弟写的东西

米国荔枝

我姐姐晓荔的生日最好记----每年的阴历端六,就是她的生日。

听妈妈说,端午节那天,荔姐为了中国四川汶川“512大地震”组织募捐街头义演,没有过生日会。

50年过去了,用一句俗话概括“弹指一挥间”。她从桃园小学,汾阳杨家庄小学,山西吕梁地区文工团,山西大学艺术系,北京中国煤炭文工团,远赴美国求学,定居旧金山。线索清晰,一路上扬。

从我家兄弟姊妹排行上论,她的年龄挨得和我最近,1958年6月,与1961年2月,两岁之间,密得很,亲得很。但是亲归亲,闹归闹,从小到大,长幼有 序,男女有别,一是一,二是二,她有她的活泼,她有她的威严,她有她的施爱,她有她的原则,平时我几乎不敢冒犯她,不敢逆其道而行之。小弟倘若有不敬处, 闹得过分,停不住手足口,她会马上正色,厉声喝出我的大名:“妈!你看陈晓莱!”此时,再淘气的人,也要住手;再不听话的人,这时也变得乖乖的,尿 (sui,音“虽”)尿(sui)的。因为,在家里,中国人的家庭里,姐弟之间没有大事情,谁喊全名啊?!因此,一旦她喊出我的全名,“陈晓莱”三个字成 为她自我保护的武器。

我的几个姐姐都属于性格开朗,爱说爱笑爱跳爱唱的,说白了“都有些文艺细胞”,但是,只有她,四姐晓荔,五岁启蒙,到处拜师学艺,干了小提琴演奏这个文艺 专业,并且一干就是一辈子。多少年来,每逢节假日,全家聚会,男女老幼,亲戚朋友,大家到了一起,都喜欢荔姐到场,荔姐最幽默,也最喜欢模仿人,能够挑气 氛,使众人哄然爆笑的总是荔姐。她在我们几姐弟中,辍学最早,在国内连续学习的时间最短,但是只有她取得了硕士学位,她的学历最高。她在我的姐弟中,挣钱 最早,帮助全家度日。她很孝。她很直。她有她的运气和福气。她的文笔细腻优美,不急不躁,娓娓道来,看事看人,有她特别的角度,总有动情的地方。她的文章 读起来,让人觉得很有亲和力。她的中国字,写起来很有特点,笔触波浪起伏,收笔上提,字字相连,不似汉字,倒像是她发明的一种“花体外国字”。晓荔姐姐与 我的其他几个姐姐相比,个性更独立,更善于单打独斗,更富于吃苦耐劳和牺牲的精神。有一段时间,她臂力强悍。有一段时间,她长发飘飘。我事后觉得,这些年 来,以她的身份和秉性,她完全可以做到不用总是那么对人迁就,完全可以做到,遇事先躲在屋檐下,趋利避害;但是,我看到的结果大多是她做起事来,我行我 素,意志坚定,大刀阔斧,干净利落。

她是主观的,除去音乐,一切都不重要。

她演奏的小提琴曲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、《苗岭的早晨》、《红麦子》、《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》最拿手。(由此引来的安宁一片)

她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,以不迟到得太多为极限。(由此引来的焦躁一堆)

她天生最爱照镜子,每天练琴的前、中、后,都要在镜子里找出些美丽来。(由此引来唠叨一串)

她穿衣打扮,刻意别出心裁,演出时在台上让人眼前一亮。(由此引来的哗然一阵)

她最爱吃的是羊刀草炒面和烤肉宛。

她碰见有人故意闹别扭,她会采用“不加理睬”的办法对付之,且不给他台阶下。

她有个性,通常先礼后兵。

她的格言是:我嫁给谁都是一样的;但是,谁娶了我却是根本不同的。

她有个女儿,名字叫“谢谢”。

她礼数周全。

我俩小时候为某事打架,我咬红过她的大脚趾头。

她的生活中总有奇迹发生:早年离石常常停电,傍晚,她有空儿从文工团跑回瓦窑坡来照应我,因为看不清炉台上罐子里倒出来的东西是多是少,结果她满腹热情给 我做的咖喱焖面,就着煤油灯看,满锅皆黄,又香又辣,每人连吃他四五碗。早晨起床,四眼相对,一看,两个人的嘴巴上都是黄色的胡子。

她的耐受力强。有事例为证,我在她最疼的时候,为她的毕业演出录像。她的牙齿过去在我们姐弟中间相比,最洁白最整齐。我后来才知道:她有一次打羽毛球,不 小心,球拍翻过来,猛击她自己的门牙,两个门牙连根打断,血脉相连。次日即是她在山西大学的毕业演出,演出之前她不能讲话,只可与我笔纸交谈。那晚,在大 学校的礼堂里,最后一个节目,她穿着袭地的长裙,忍痛拉琴,表现梁祝的生死情分,把美好带给观众,结果极佳,台下掌声雷动,鲜人知晓演奏者的内情,情景非 常珍贵,那盘录像现在还留着。

没有退路的时候,她也能和命运抗争!那一年,他们单位有个小领导,死活不准她参加高等考试,等考试录取后,又专门拖延时间,不准她去学校报到。为了获得本 该属于自己的高考录取通知书,她横下一条心,大着胆子,夜半三更,独闯夜路,到团长家(山西汾阳三泉镇)去哀求。离开文工团,离开山区,24岁,艺术生命 的延续,这是她最后的机会,不注意的话,稍纵即逝。最后,她的坚持打动了那人石头心肠。

有人说她的命很硬,我想,好在她生性乐观,大度,在美国拼搏多年,工作劳碌,有车有房,夫妻和睦,老人安逸,孩子漂亮。

我在北京祝她生日快乐!嘿嘿嘿!

标签: